轴承制造伴随着汽车等工业而蓬勃发展,起步早,成为西方国家的先天优势。不同的机械装备上,轴承的规格、要求都有所不同,而制作工艺、加工工序,都是各国经过漫长的技术积累而掌握的核心技术,不能指望国外能与我们分享;从观察到理解、从模仿到超越,我国的轴承企业一步步走得坚实。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西三表示,轴承是一个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部件,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,还需要一个个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策马扬鞭。
赵西三: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例外都是高端轴承研发制造强国,航空、高铁、特种装备等领域,用到的高端轴承要求都非常严格。而此前,高端轴承钢锻造、精密轴承技术等方面一直被国外垄断,他们从中国进口低端钢材进行加工,翻了十倍价格再卖给我们。这些年,我国培育了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在这个领域进行“卡脖子”攻关,洛阳制造的高端轴承正在服务于我国空间站建设、深海探测、高铁出行等各个领域,“上天入地”无处不在,实现轴承领域全方位的国产化替代,这就是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力量。
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后,下一个“千米”将向何处,成为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。他们发现,随着人工智能、服务型机器人市场逐步升温,人形机器人似乎是最容易让公众产生亲切感的下一代机器人产品。那人形机器人又需要什么样的“关节”呢?吕瑞芳说,相关研发,已经在路上。
吕瑞芳:因为我们现在的轴承主要是用在工业机器人多一些,未来我们发展方向就是在人形机器人方面;每个“关节”还是会用到减速器,对减速器轴承的要求就是要更灵敏、更灵活、轻量化。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小、更精致,怎么来保证它的一致性,这是我们将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。目前已经开始有小批量开发试制,预计2023年年底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减速器轴承会开始投到市场上,未来还需要2到3年进行不断地优化改进,实现批量化生产。